隆冬,晨曦的光轻轻抚开一层层雾气,余东古镇的青砖白瓦渐渐显露出古朴的姿态。在这里,被传承下来的不仅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建筑,还有每年这个时候如约而至的年味。
在这条老街出生、长大的女孩梁慧慧和母亲朱丽平刚从早市回来,她们穿过南城门,感受脚下老街石板路的蜿蜒至深。
梁慧慧家离南城门不远,此时家门口已经站着好几个等待加工馒头的客人。“舅舅,可以生火烧水了,我换件衣服就来。”说着,梁慧慧麻利地进屋,不一会儿走出来时,乌黑的头发在脑后盘好,红色的棉袄套上了红色的围裙,小臂上还戴着一副绿色套袖。只见她依次接过屋外几个人拎着的袋子放在桌上,“张叔家20斤萝卜拌肉馅、李叔家30个豆沙馅、冯阿姨家30斤……”梁慧慧熟练地清点着各家送来做馒头用的馅料。一旁,刚生好火的舅舅从一口大缸中,用手一点点挽出面团。
终于开始做馒头了。在一张3米左右长、靠东墙摆放的桌边,慧慧和外婆、妈妈忙活开了。今年78岁的外婆把桌上的面团揉成长条形,然后均匀地分成小块,最后压成圆形的饼状。慧慧和她妈妈拿起面饼,把各种馅料包进面饼里,再一点点裹住,最后整齐地放进一旁的蒸笼。“我们家的面团是用酒糟发酵的,吃起来不仅有韧劲,还有一股酒的清香。一年中,只有冬季才能做出这种面团。”梁慧慧一边娴熟地忙着手上的活,一边介绍:在她家定做馒头的顾客一般都会等候在此,时不时还会帮忙搭把手。他们大多是本地人,和梁慧慧一家是老熟人。
顾客中有一个姓张的中年男子说:“慧慧家搬到老街上31年了,我每年春节前都来。他们家手艺没得说,味道好,物美价廉。慧慧这丫头长大了,每天一大早就去自家的馒头店里干活,真是又能干又孝顺。”说完,一屋子的人都乐呵呵地笑起来。梁慧慧也开起了玩笑:“张叔,好吃就多做点嘛,现在日子越来越好,你也不差钱。”屋子里又响起一阵笑声。
“今天的第一笼馒头熟喽!”掀开蒸笼,瞬间雾气升腾,萦绕的水雾在房梁上盘旋,沿着屋檐向外飘散。梁慧慧和家人们把蒸熟的馒头晾在外面铺好的芦席上,老街上顿时弥漫出酒糟馒头的香味。“做馒头这个手艺打我爷爷这辈就开始了。”梁慧慧告诉记者,“虽然辛苦,但我一定会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。而且现在老街越来越好了,乡亲们的日子也是越过越好!”